心臟支架的置入手術,在近年來備受爭議。不少質疑的聲音指向其必要性,甚至將其描述為一場「騙局」。到底情況如何?我們聽聽擁有良心、致力於醫療公平的專家怎麼說。
專家們一致認為,將心臟支架置入手術籠統地定義為騙局是過於片面的。這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,可以顯著改善某些患者的症狀,甚至挽救生命。然而,問題在於,過多的、不必要的支架置入手術,確實存在,且可能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和經濟負擔。
那麼,哪些情況下心臟支架是必要的?專家強調,當患者出現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,導致心肌缺血,出現胸痛(心絞痛)、呼吸困難、甚至心肌梗死等症狀時,心臟支架介入是有效的治療選擇。通過支架開通阻塞的血管,恢復心肌的血液供應,可以緩解症狀,改善預後。
然而,對於穩定性心絞痛,尤其是症狀輕微、冠狀動脈狹窄程度不嚴重的情況,專家們普遍認為,通過改善生活方式,如戒煙、健康飲食、規律運動,控制血壓、血脂和血糖等,以及藥物治療,往往可以有效控制病情,延緩冠狀動脈疾病的進展,無需進行介入手術。
近年來,一些醫院存在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的情況,將輕度冠狀動脈狹窄(如狹窄程度低於50%)的患者,也推薦進行支架置入手術。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醫療費用,也增加了手術風險,包括血栓形成、支架移位、再狹窄等併發症。
「良心專家」們呼籲,醫生應該遵循循證醫學原則,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進行全面評估,避免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。應充分告知患者手術的風險和益處,並告知患者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。患者應主動了解自己的病情,並積極參與治療決策。
除了醫生和患者,醫療機構也應該承擔起責任,加強對醫生的監管,避免利益驅動下的過度治療。同時,國家應該加強對醫療費用的監管,規範醫療服務,確保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負擔性。
最後,專家們強調,面對心臟冠狀動脈疾病,我們需要理性看待心臟支架介入手術。它並非萬能的,也不是唯一的選擇。只有在必要時,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,造福患者。積極改善生活方式,科學用藥,配合合理的治療方案,才是戰勝冠狀動脈疾病的關鍵。